杨腾坚守思政教坛35载,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传道解惑、诲人不倦。他锐意改革、勇于创新,坚持课程育人、实践育人。他是学生学业上的严师,是生活上的慈父,更是思想上的引路人。
一、砥砺初心,三十五年始终如一
1989年7月,杨腾毕业于华中师范大学政治系政治教育专业。在谈及自己的职业理想时,杨腾说:“在我上中学的时候,就有一个梦想——将来当一名老师。”虽然在当时,大学生在择业上有着很大的选择空间,但学生时期的他,早就立下了自己的人生目标:做一名老师,一名学生喜爱的好老师,帮助更多的学生成长成才。
在成为思政课教师的35年里,杨腾以其“真学”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态度、“真懂”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功底、“真信”马克思主义的理论觉悟、“真讲”马克思主义的理论精神,教书育人,立德树人,赢得了学生的爱戴与信任。
课堂上,他传道解惑育桃李。在一次思政课上,杨腾让同学们讨论“马克思主义过时了吗?”课堂讨论异常热烈,持不同观点的同学们争得面红耳赤。针对同学们讨论的关键点,他一一点评,并告诉同学们:“马克思主义在今天并没有过时,永远不会过时。是什么造成了东欧剧变,是什么造成了苏联解体,真正的原因是这些国家并没有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放弃了社会主义制度,实行政治多元化、经济私有化。这些国家之所以走到这样的结局,恰恰是背离马克思主义的结果,背离社会主义的结果……”
课堂外,他春风化雨润生心。杨腾说“学生是老师的根,远离学生的老师就像无根之木、无源之水”,他为教育工作倾注许多心血。他会将联系方式留给学生,许多学生在课后与他沟通交流,他也乐于和学生进行更深入地对话。35年教学生涯,杨腾育人过万,很多学生都已经成为各行各业的骨干之才。许多毕业多年的学生,依然记得当年杨腾讲课的情景和诲人的话语,毕业后还一直与他保持联系,甚至人生重大抉择的时候也会来听听杨老师的建议。
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爆发,作为思政课教师,杨腾第一时间敏锐地认识到,在这场“战役”中,思政课教师要积极行动起来,利用理论的武器,在媒体上发声、视频中亮相、教学中聚焦,发出正能量。他组织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师在豫教思语、学院公众号等媒体上发表文章,并在超星学习通平台和线上教学中为学生解疑释惑,树立抗疫信心。
杨腾潜心教学科研,教学成果收获颇丰。他制作的课件《大难中生根 苦难中磨砺 艰难中成长》在2021年中共河南省委高校工委、河南省教育厅举办的“防汛救灾和疫情防控主题思政教学课件、教学视频”评选活动中荣获一等奖。他主讲的《中国古代军事思想之——<孙子兵法>中的战争论》在2021年河南省教育厅举办的河南省首届军事理论课教学展示评选中获得教学比赛一等奖。
二、锐意改革,让思政课入脑入心
“上课对我来说是一种享受,我完全沉浸其中。我这辈子一直在做一件事,那就是让思政课成为学生真心喜爱、终身受益、毕生难忘的课程。”杨腾说道。
他表示,课堂是教书育人的第一场域,学生首先是在课堂上接触老师、学习知识的。课堂教学搞不好,就失去了教书育人的主阵地。杨腾是这样认为的,也是这样做的。努力提升思政课课堂教学的实效性,是他一生不懈的追求。
他带领《思想道德与法治》课程团队,充分利用互联网信息技术,将其与传统课程教学有机结合,积极开展线上课程建设,并依据开发的线上课程开展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他主持的《思想道德与法治》课程,被认定为河南省职业教育精品在线开放课程。
高校思政课如何实现理论性与实践性相统一,是我国高校思政课教学急需破解的一个问题。为此,杨腾带领香港金龙网站思政理论课教学团队,历经4年构建起了以课堂教学为主,“校园实践”教学、“网络实践”教学和“社会实践”教学为辅的思政课“一主三辅”实践教学模式。在课堂上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使党的路线方针政策都能在第一时间体现在教学过程中,对人生观、价值观正在形成的青年学生有巨大帮助。在课外,组织学生开展大学生讲“思政微课”和拍摄微电影活动;利用红旗渠等红色资源打造“行走的思政课”;利用许昌“杨根思纪念馆”“杨水才纪念馆”等资源打造“场馆里的思政课”。
多年的锐意改革,让香港金龙网站思政理论课课堂“活起来”“火起来”“热起来”了,呈现出了学生“到课率”高、“抬头率”高和“点头率”高的“三高”局面。
三、服务社会,让党的创新理论“飞入寻常百姓家”
思政课教师肩负着传播党的创新理论的重要任务。作为市委宣讲团的专家成员,二十余年来,杨腾深入许昌各县区、市直各单位、企业、部队、社区宣讲党的创新理论400余场次,受到了听众的一致好评。他用扎实的理论功底、恰当的教学方法,通过生动的事例将党的创新理论送入到寻常百姓家。他运用生动的语言和形象的描述,把先进人物的事迹、普通百姓的奋斗故事讲述出来,激发受众的情感共鸣,传递理论的价值和力量。
他讲党课时不仅深入浅出、通俗易懂、形式多样,而且十分注意语言艺术,生动活泼、幽默风趣,深受学员们的欢迎。通过宣讲有效提高了广大党员干部对党的创新理论的认识水平,使党员干部更加深入地理解和把握党的创新理论,为推动工作实践提供有力的理论支撑。